以文物文字重现南越国历史,“字里春秋”特展正在南越王博物院展出 聚看点

南方plus 2023-01-12 10:50:34

2004年,考古人员在南越国曲流石渠遗迹西北处的一口渗水井内,清理出百余枚南越国木简。木简字数逾千,内容涉及职官、管理、刑法、赋税、养殖、饮食及从军等各个方面。


(资料图片)

出土南越木简的南越国渗水井J264,红色方框内为南越木简。

据考证,木简属于南越国早期、赵佗在位前期,时间上早于《淮南子》《史记》,是目前南越国最早的出土文献,对于研究南越国及岭南早期开发的历史有着相当大的价值,被誉为“岭南第一简”。

展出的南越木简原件。

1月11日,南越王博物院“字里春秋——南越国时期文字文物特展”在王墓展区正式对外展出。这批珍贵的木简自出土以来,首次面对公众亮相。

展览现场。

本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(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)主办,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(南汉二陵博物馆)协办,展出文物240件(套),其中带字文物140件(套)。

展览通过出土文字文物讲述古代中国的岭南故事,带领观众探索两千年前社会生活的细节,了解南越国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,进一步认识本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。

穿越千年,以南越国手书文字重温历史

本次展览设置了“帝国南隅”“宅兹番禺”“烟火人间”“书同华夏”四个部分,从南越国制度、都城营建、生产生活、华夏一统等各个方面,讲述文字文物中反映的南越国史。

展览现场。

展出多件带字文物。

展厅中主要展出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带字文物,除了珍贵的木简,文字的载体还有青铜器、陶器、漆器等,书写方式有印、戳、刻划、墨书等。

文字内容则涵盖地名、纪年、宫室名称、官职人名、刑律税法、农耕养殖、祭礼战事等。“当时人记当时事”,这些文字是南越人亲自记录下来的南越国史。

南越文王墓出土“长乐宫器”陶瓮及其铭文拓片。

这件文物是南越文王墓出土的“长乐宫器”陶瓮。当时人习惯在器物上戳印宫室名称,以示其所属。历史文献记载,“长乐宫”为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建筑,但这件陶瓮为南越文化特有器型,其纹饰也体现出显著的南方风格,应为本地烧造。因此“长乐宫”应是南越国自建的宫殿,反映了南越国效仿中原王朝进行宫室营建和命名。

重现王宫御苑历史细节,珍贵木简首次露面

在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中,“带字”文物是最为特殊的遗存。文字文物既有文献的价值,又属于出土文物,既可借助文字辅助判断遗存信息,也可通过器型特征、遗迹属性解读文字内容,还可与历史文献相互验证,从而更为全面、准确地解读历史信息,还原历史场景。

展出的南越木简原件。

南越国曲流石渠遗迹发掘出的木简,集中记载当时的税收、刑罚、战事等事,内容相当丰富,可窥见当时王宫御苑中的历史细节。

南越王博物院考古部负责人刘业沣介绍,这些木简补充了历史文献对岭南地区记录的不足,对了解南越王室成员及其属官、权力地位等情况具有重要意义。

“公主简”。

其中有一枚,简文“张成故公主诞舍人廿六年七月属 将常使□□□蕃禺人”。通过此简的“廿六年”,能判断其记录之事发生在赵佗在位二十六年,“公主诞”,应为赵佗之女赵诞。

此外,还有木简详细记录御苑种植枣树的详细事宜。岭南气候炎热不适宜枣树的生长,可见当时南越国果木培植业已经很发达了。

书同华夏,展示岭南地区与中原的历史连结

赵佗在建立南越国后,推行“和辑百越”的民族政策,加快了汉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。留存在南越国出土文物中的文字,也可见中原汉字的流行。

文字瓦当。

文字瓦当。

本次展览展出的南越木简,形态、词汇、文法都与中原汉简相似;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文字瓦当,与同时期中原地区、闽越地区的文字瓦当,以及南越国灭亡后东汉时岭南地区的文字瓦当等,在字形、吉语、表现形式等方面也都存在相似之处,显示了岭南地区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。

展览现场。

【记者】关雨晴

【通讯员】徐莹

【图片】由南越王博物院提供

标签:

广告

Copyright ?   2015-2022 全球商场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  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